建築大師設計解構|從世界各地的經典名作,細究當代的「白色建築」風潮
文字:AaaM Architects 白色建築總令人聯想到簡約風格和現代主義。1928年Le Corbusier的法國Villa Savoye、1959年Frank Lloyd Wright的美國Guggenheim Museum、1960年W
文字:AaaM Architects
白色建築總令人聯想到簡約風格和現代主義。1928年Le Corbusier的法國Villa Savoye、1959年Frank Lloyd Wright的美國Guggenheim Museum、1960年Walter Gropius的德國Bauhaus Archive、1971年Alvar Aalto的芬蘭Finlandia Hall等等,都是眾人耳熟能詳的白色建築設計。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這些建築於上世紀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時的建築師主張設計應以功能為主,盡量減去多餘的裝飾或空間障礙,也代表著建築追求自由的意志。久而久之,往後的建築師對白色空間也有著不同的解讀:一是在學院製作立體模型的材料通常都是白卡紙,可算是一種情結;二是白色建築的輪廓在陽光下,光影結合線條的效果都會很完美。
來到21世紀,白色建築風潮仍沒有減退的跡象,不同風格的建築設計配上白色外觀,往往更能突出建築師背後的複雜理念。今次,我們就要為讀者介紹幾個分別位於世界各地、經典的白色建築案例。
藤本壯介的南法白色樹屋:L'Arbre Blanc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於前年底完工,「白樹」是藤本壯介在日本以外第一棟完成的建築。由於Montpellier市超過一半人口為非本地居民,而且很多年青人,所以市政府於2013年舉辦了多個國際住宅建築比賽,希望為當地帶來新式住宅設計。比賽要求是同一棟大樓內要設計出多於五種的戶型,這正好讓藤本以設計概念突破框框。
在大概約50米左右高,建築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開發項目中找尋突破其實很難,但藤本卻只是改變住宅陽台的形態便足以影響傳統的住宅空間。120個單位每戶均有寬闊的陽台,令整個建築像一棵有生命的樹,陽台則是伸展出來的樹葉橫枝。藤本過往的建築論述均圍繞著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而白色的L'Arbre Blanc外觀則令整個白樹的抽象概念更容易令人明白。
馬岩松的南京山水綜合體:Zendai Himalayas CentrePhoto Credit:MAD Architechs,HYPEBEAST提供
馬岩松創辦的MAD architects可算是首個走向國際的中國前衛建築工作室。他首個建成的作品是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Absolute Tower,當時,馬岩松只有32歲,初出茅爐。工作室位於北京,近年於中國設計了一系列以山水為意念的項目,包括黃山太平湖公寓、朝陽公園廣場、哈爾濱大劇院等。即將建成的南京證大喜瑪拉雅中心則是山水系列的最新作品。該中心基本上涵蓋了一個城市所需要的功能,當中包括住宅、酒店、公寓、辦公室、商場、展覽空間等。建築面積大約56萬平方米,其尺度就是建造一個小型城市。
Photo Credit:MAD Architechs,HYPEBEAST提供
MAD把山水的概念放在這個綜合體的項目,令整個建築群仿如中國藝術盤景。傳統高層住宅的平面多數都是凹凸不規則,MAD卻利用這個條件在外立面加上曲面的白色玻璃翼,令外觀看起來好像一座形態不規則的山峰,而不是一式一樣的住宅樓宇。山峰形住宅之間是一堆小屋,整個場景如詩如畫,提供了另類的城市生活方式。
Santiago Calatrava的紐約骨架車站:Oculus transportation hubPhoto Credit:Hufton + Crow,HYPEBEAST提供
被譽為全世界最昂貴的車站,Oculus transportation hub是紐約世貿中心遺址重建的一部份。工程歷時14年,由西班牙結構工程師及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設計。Calatrava的建築風格自成一派,至今仍沒有被學者專家歸類。他的設計經常啟發自一些大自然物種或人體結構,因此築通常都擁有非常優美而且有機流線的造型。建築、空間與結構一體化也是他的風格。
Photo Credit:Hufton + Crow,HYPEBEAST提供
以Oculus車站為例,其飛躍的白色塗料鋼結構同時也是引光的天窗,兩側結構的設計令車站大廳成為無柱的空間。大廳空間上方的天窗更會在每年的911紀念日打開,引入自然光,令車站空間於911當日成為一個讓紐約市民駐足停留的悼念場所。
西澤立衞的豊島水滴美術館 Teshima Art MuseumPhoto Credit:Iwan Baan,HYPEBEAST提供
看了這麼多的案例,大家都可能存有一個疑問:白色建築如何保持潔白乾淨?這個跟選用的材料有很大的關係。以日本豊島美術館為例,西澤立衛用上現澆(in-situ)的白色混凝土來形成雙曲面,像水滴般的建築形態,在骨料(aggregate)方面選了白色石英砂加上白水泥,鞏固了白色的質感。
Photo Credit:Iwan Baan,HYPEBEAST提供
整個美術館也是個一體成形的前衛建築,施工單位先在基地用泥堆成水滴的形狀,並以此形狀為基準處理鋼筋、模板等結構,澆上水泥後之後再挖空內部的泥土,使其成為一整個混凝土材質的空間。在混凝土外牆保潔方面,會塗上固化劑作為保護的面層。由於是人工製塗料,耐久性一般都可以達到10至15年。
Zaha Hadid的巴庫扭帶狀文化中心 Heydar Aliyev CenterPhoto Credit:Iwan Baan,HYPEBEAST提供
另一種新式建材是纖維增強複合材料(Fibre Reinforced Polymer/FRP),當中常見是玻璃纖維結合複合樹脂,簡稱「玻璃鋼」,是一種高性能的工廠預製材料。這材料已經在航空運輸及汽車工業被廣泛使用,直至近年才被移植至建造工程。FRP輕質但非常堅固,而且耐腐蝕性強,顏色相當耐久,也不會因環境氣候變化影響而褪色。
Photo Credit:Iwan Baan,HYPEBEAST提供
製作FRP主要以模具成形,由於模具由數位編輯製造,所以很多形態奇異的建築都會選用。Zaha Hadid在亞塞拜疆的巴庫文化中心的整個白色外牆就是以FRP板處理整個立體曲面形態。文化中心包括了美術館、圖書館及表演廳,並由一個完整的立體屋面覆蓋著,是世界最大的單一彎弧屋面。
在香港這個實用主義先決的「玻璃之城」(編按:筆者為香港人),抽象和純粹的白色建築並不太常見。要數近期比較著目的應該是由韓國著名建築團隊Mass Studies(上海世博南韓館建築師)設計的清水灣Mount Pavilia會所及展覽建築。另一棟則是解構主義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設計,外型像切割水晶石,於2011年落成的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
Photo Credit:Mass Studies,HYPEBEAST提供
其實「白色建築」這個課題非常廣闊,如果大家想留意更多白色建築,筆者建議可以在Instagram 上追蹤#whitearchitecture這個hashtag,也希望往後繼續有其他機會能為各位讀者深入分析其他的知名白色建築。
本文經HYPEBEAST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一種聽得見聲音、卻看不見人影的不可思議距離感|建築家妹島和世的住宅生活提案「我不相信和諧,我不喜歡妥協」以空間打造自由世界的建築女爵:Zaha Hadid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