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名将、解放战争功臣,却为何被列为战犯——传奇将军卫立煌
两人之间有间隙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卫立煌念旧。卫立煌本是粤军许崇智的旧部,被蒋收编后总想着看望老上级。蒋介石怕他有二心,想尽办
两人之间有间隙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卫立煌念旧。卫立煌本是粤军许崇智的旧部,被蒋收编后总想着看望老上级。蒋介石怕他有二心,想尽办法阻止二人相见。卫立煌曾对手下亲信说:“如果有兵力在手,非把不讲信义的蒋介石搞垮不可。”
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任命卫立煌为第一纵队指挥官,虽处于最前线,但位居“小委员长”陈诚之下,卫立煌颇为恼火,一气之下,回了南京。别人问他原因,他言道:仗打赢了,全是别人的功劳;输了,全是自己的责任。但卫立煌也不想背上逃兵的罪名,于是称病住院,探视者络绎不绝。蒋介石虽然有意追究卫立煌的罪责,但无奈卫立煌请假治病,他也只有不了了之。
广告
广州酒家利口福馒头广州酒家椰汁馒头400g*2袋方便速冻食品早餐包子广式早茶点心
京东
71.50购买
镇压“福建事变”,卫立煌居功至伟,但事后蒋介石却把福建省主席一职给了陈仪。省主席一职被视为受蒋重用的标志,顾祝同与卫立煌资历相当,早在1930年顾祝同就当上了江苏省主席,而卫立煌却始终与此无缘,对于蒋介石始终不信任自己,不予重用,卫立煌心中很沮丧。
1941年底,卫立煌去重庆开会,除夕夜蒋介石设家宴款客,请柬送到卫立煌的住处,卫立煌本来已经签名准备赴宴,但随后倔性子一发作,临时改变主意不去了,只打了个电话告知蒋介石的秘书,说他要去宋庆龄处赴宴。晚宴原定14人,因卫立煌缺席而变成了13人,蒋介石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临时拉了秘书凑数。事后,蒋介石在很多场合谈起此事,说卫立煌狂妄自大,目无领袖,不给他面子,卫立煌听说后也不去道歉。
这是这样一位倔强将军,在剿共前线当了逃兵,但在抗日战场上,却毫不含糊。
卫立煌有一颗爱国心,对日作战非常坚决。正是在艰苦的抗战中,卫立煌重新认识了共产党、八路军。而其中1938年4月延安之行,成为他思想转变的关键。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命令他率军开赴山西。蒋介石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其一,在全国抗战大形势下,派善打硬仗的卫立煌到华北前线抗日,以捞取“领导”全国抗日的名声和地位;其二,卫立煌是反共出了名的,调他进山西,可以监视、钳制、甚至寻机消灭驻山西的八路军,并可与西北胡宗南部队遥相呼应,包围封锁以至进攻陕甘宁边区。蒋介石认为,以卫立煌的反共历史,他不会同共产党妥协、合作,同时中共也不会信任卫立煌,卫立煌的部队没有被中共统战之虑;其三,蒋介石还想在阎锡山的地盘插上一只脚,以图逐步控制山西。这是蒋介石的主观意图,至于卫立煌本人的思想状况如何,他并不摸底。
广告
粮药{买二发三}金银花菊花决明子茶加牛蒡根枸杞菊花金银花茶复方组合茶混合类代用茶5g*30袋
京东
购买
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卫立煌对八路军这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刮目相看。忻口战役,八路军一二九师火烧阳明堡飞机场,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八路军的山地游击战,机动灵活,有效地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更使卫立煌佩服不已。
战役前后,卫立煌在太原、临汾几次会见周恩来,开诚布公地相互交换了各自的观点。他受周恩来影响很深,这是他思想转变的一个契机。周恩来去武汉后,朱德总司令负责和卫立煌接触联系,朱德这位辛亥革命的老将、赫赫有名的总司令,以忠厚长者的风度和亲切、诚恳、谦虚、热情的态度与卫立煌长谈,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是引导他乐于和八路军接近,并使其改变对共产党看法的第二个人。
虽然对中共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要和中共有更密切的接触,甚至拜访中共的根据地延安,是卫立煌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为这太犯忌了。但这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却真实的发生了。
1938年2月,太原失陷后不久,日军集结4个师团10万大军,气势汹汹地由太原南下,妄图把中国军队赶过黄河,一举拿下山西全境,进而占领整个华北。卫立煌为阻击日军南进,将主力部队摆在太岳山区的韩信岭一带,构筑工事,采取阵地战的战法,进行忻口战役之后的第二次阻击战。
卫立煌部在韩信岭与日军浴血奋战10余天,日军没能从正面突破,于是采取迂回战术,从侧面进攻中国军队。日军在攻击东阳关后,马不停蹄地向南疾驰,前锋直指山西最南端的风陵渡。守卫韩信岭的卫立煌所部顿时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危急关头,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正太路、娘子关地区积极出击,破坏日军的交通补给线,阻遏日军攻势,配合卫立煌部进行突围。
卫立煌将主力10多个师化整为零,分成数路,巧妙地跳出了日军包围圈。由于情况危急,卫立煌一直坐镇霍县指挥部队突围,等到主力安全撤退到晋南的中条山一带时,他却发现自己已被远远地阻隔在敌后。为躲避日军,他只得率第二战区前敌指挥部及一个警卫团悄悄地渡过汾河,进入晋西的吕梁山脉,拟经大宁晋绥军防地,然后经一一五师防地东进。
不料,在一个宿营地,他被一个汉奸认出,这个汉奸随即向日军报告了卫立煌所在的位置。日军随即派出大批步兵和飞机对卫立煌所率的这一小股部队进行攻击和轰炸。卫立煌在进退维谷中,电请朱德派兵掩护。
朱德接电后立即派出部队接应救援。在八路军的及时援救下,卫立煌终于脱了险。此时,日军在打通同蒲路后,把汾河上面的桥梁全部炸毁,卫立煌再想从吕梁地区向东南突围,已是万分困难。参谋处拟订了几种转移到晋南中条山区的行军方案。其中有一种最便捷的方案是取道延安,然而,卫立煌却直摇头。
其实卫立煌也知道借道陕北是一条最为安全稳当的路线,但陕北在蒋介石的眼里是“匪窝”!路过陕北,必然要跟中共高层人士接触,他深怕引起蒋介石的猜疑,因而顾虑重重。
此时,卫立煌的秘书、中共秘密党员赵荣声建议:“还是走陕北这条路好,这正是一个参观延安的好机会。”卫立煌道:“我也想去看看,可是现在仗打得这么紧张,哪有时间去参观?”
见卫立煌有些动心,赵荣声乘机劝道:“不需要很多时间,走马观花,在延安参观一两天就行了。和毛先生见见面,听听他的意见。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下次再想到延安可就不容易了。”
就在卫立煌举棋不定时,一个意外的机会却不期而至。蒋介石发电给卫立煌,通知他迅速赶到洛阳参加高级军事会议。有了蒋介石的急电,为如期到达洛阳,取道陕北这条捷径,也就自然成为合法的理由了。于是,卫立煌兴奋地对随从人员说:“我们可以取道延安了,我要会会毛润之先生,向他取取经,看看他用什么方法指挥八路军打得那样好。”在延安,卫立煌受到毛泽东等人的热情接待。在延安看到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和敬佩。延安生气勃勃的抗战气氛感染了卫立煌,他表示:“今后要继续和八路军亲密合作,向八路军学习,和八路军一道坚持华北抗战,绝不退过黄河。反对投降妥协,反对仓皇失措、退却逃跑,收复一切失地!”
延安之行后,卫立煌有了许多“不同寻常”的表现:在西安,他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名义,批给八路军上百万发子弹和手榴弹等军用物资,给予共产党以有力支援;他大胆吸收延安抗大的学生到他的部队中来;他消极应付和拒绝蒋介石发动的第三次反共内战的命令。
抗战期间,卫立煌率部转战山西、滇西等地,立下赫赫战功。史迪威在回忆录中称卫立煌是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也称他为“常胜将军”,这种殊荣,在国民党军人中实属罕见。但蒋介石对卫立煌在抗战中的表现却不甚满意,对他在山西作战时与八路军的密切关系已有所察觉,所以抗战胜利后,借口让他考察欧美,解除了他的兵权。
1947年底,国民党军在东北屡遭惨败,蒋介石打电话给正在法国的卫立煌,让他回国担任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不知该怎么办才好,通过苏联驻法大使馆打电报同中共中央商量,中央给了比较灵活的复电,让他“相机行事”。他还通过留法左派学生领袖汪德昭向中共中央发电说:“为了尽快结束中国内战,我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力求与中共合作;因个人环境关系,希望绝对保守秘密。”
蒋介石原本希望借助卫立煌的军事才能和威望挽救东北败局,但他根本没有料到,卫立煌已经不是原来的卫立煌了。
到东北后,卫立煌集中兵力,固守要点。不管各地如何告急,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电令他派兵解围,他总是驻守原地,拒不出战,同时收揽人心,整修工事。他貌似积极备战的举措,颇能掩人耳目。他常对周围的人说:“共军擅长围城打援,我们绝不能轻举妄动,中其圈套,只有积蓄力量,固守沈阳,以待时局变化。”他的这种“静待时机”的僵持状况一直持续到辽沈战役开始。
战役打响后,蒋介石让卫立煌出辽西解锦州之围,他却借口“沈阳只能固守以自保”而拒不执行蒋的命令。同时强令手下要稳扎稳打,不要做无益的牺牲。对于廖耀湘装甲兵团的燃料弹药供应,他命令不准多给超过一星期的,造成行动迟缓的廖耀湘兵团全部被歼。内战中,卫立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一切可能按兵不动,并利用自己的地位造成影响,既使东北高级将领们无所适从,也使蒋介石的战略计划泡汤,在战争关键时期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辽沈战役结束后,卫立煌回到南京,被蒋介石下令扣押,软禁起来。通过内战,卫立煌对蒋彻底失去了信心。他本来在蒋嫡系中就不得意,征战多年,却没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军队又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到头来仍是光杆司令一个。同时,他也意识到心狠手辣的蒋介石恐怕会对他不利,于是准备外逃避难。1949年初,蒋介石被李宗仁、白崇禧逼下台以后,卫立煌趁机逃出南京,隐居香港,但国民党特务却并没打算放过他。
194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国民党头等战犯名单,卫立煌名列其中。卫立煌看到名单后长吁一口气,说:“我有救了!”这份名单里之所以有卫立煌的名字,正是中共为了保护他而有意为之。后来,蒋介石曾两次派人游说卫立煌去台湾或者去国外,都遭到拒绝。
1955年3月,卫立煌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终于回到大陆。1960年1月17日零时40分,卫立煌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