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球世界杯_1990世界杯阿根廷 - liuweiqing95511.com

橄榄球世界杯_1990世界杯阿根廷 - liuweiqing95511.com

清朝为什么能战胜明朝?因为这件事清朝得了满分,明朝交了白卷

Home 2025-09-19 17:02:46 清朝为什么能战胜明朝?因为这件事清朝得了满分,明朝交了白卷

清朝为什么能战胜明朝?因为这件事清朝得了满分,明朝交了白卷

二十万人仅用了二十年时间,摧枯拉朽般征服了一个几亿人口,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这样的“奇迹”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

  • admin 18世界杯德国
  • 2025-09-19 17:02:46

二十万人仅用了二十年时间,摧枯拉朽般征服了一个几亿人口,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这样的“奇迹”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次。那就是清朝战胜明朝,取而代之。武力值更高的元朝消灭南宋尚且用了四十年之久,清朝的武力值肯定无法和巅峰时的蒙古军队相比,那为什么效率反而比元朝更高呢?

是明朝太菜,还是南宋太强。其实深究起来,会发现有一件事起了决定作用,而这件事清朝得了满分,明朝却交了白卷。什么事呢?那就是官心。

我们老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这句话是经不起推敲的,甚至是荒诞不经的。

你要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天下,那蒙古军队是得到了南宋百姓的民心才消灭南宋的吗?五胡乱华时的匈奴军队也得到西晋百姓的民心吗?历史的真相是,所谓民心是虚无缥缈的,是胜利者坐稳江山后杜撰出来的。真正决定成败的不是民心,而是官心。民心和官心,一字之差,有区别吗?当然有区别,而且还很大。

民心是虚的,官心是实的,而且是能实实在在影响改变历史进程的。得民心未必得天下,但是得官心大概率会得天下,因为决定天下归属的往往是这些官,而不是民。清朝的胜利恰恰是得到了官心,虽然它未必得到了民心。这样说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历史事实依据的。

1644年,这一年是明崇祯十七年,也是清顺治元年。这一年的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镇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投降清军,引导清军入关。因为这件大功,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异姓王。可你知道吴三桂这员超级能打的猛将,明朝给的爵位是什么吗?区区平西伯而已。伯是什么?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里的第三等,不算高。一直到北京陷落,崇祯自缢而死都没想着给吴三桂升升爵位。直到南明弘光小朝廷建立,才想起来派人去嘉奖吴三桂。你没看错,是去嘉奖他,嘉奖什么?

嘉奖他去清朝那里借兵灭贼,报先帝之仇。为了表彰吴三桂借兵的功劳,弘光朝廷终于给吴三桂升爵位了,钦差带着敕命去北京见吴三桂,封他为蓟国公。人家吴三桂这会儿已经是大清的平西王了,你送来一个蓟国公?换了是你,平西王和蓟国公,你选哪个。

吴三桂毫无悬念拒了,随后领兵南下征讨南明,理由就是先帝在时,你们不出兵剿贼,先帝死了,你们擅自拥立皇帝,罪大恶极。吴三桂没有进入北京城就直接南下了,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一帮人入住北京皇宫,对于那帮投降李自成的前明官员,多尔衮的态度很明确,只要归顺大清既往不咎,在明朝你是什么官,在清朝还是什么官。

比如你在明朝是尚书,到清朝你还是尚书,你是明朝总兵,到清朝还是总兵,官职待遇不变。

也不会像李自成那样抓起来严刑拷打逼着拿钱,这种待遇一公布那帮降官争先恐后再次投降就不奇怪了。有一组令明粉颇为尴尬的数据:北京陷落崇祯自杀后,投降李自成的官员有将近三千人,其中只有三十人去哭拜崇祯遗体,六十人只拜不哭,剩下的两千多人瞟一眼就扬长而去了。明朝官员的工资待遇大概是历朝历代里最低的,内阁大学士一年工资才一百多两,知县更少区区三十几两,如果严格做清官,就是海瑞那样天天吃青菜豆腐,死了买不起棺材。而清朝给官员的俸禄待遇相比就高多了,到后来又推出了“养廉银”制度,官员生活没有明朝官员那么窘迫了。

理解了这些就明白为什么清军入关后,明朝官员集体排队投降。更能明白为什么打仗极其拉胯的明军,在投降清朝后就像变了个人一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千里奔袭一路飘红,战斗力爆表。清军征服南明的过程非常顺利,几乎是一路平推。南京、杭州、福州这些大城市早早开门投降,沿途的明军部队掉转枪口当了清军的前锋,都是十几万人,几十万人集体投降。

在江南各地发生的屠城暴行很多都是这帮明军降兵干的“脏活”,比如刘良佐、李成栋在扬州、江阴、嘉定等地的暴行。清军只派出二十个人坐小船横渡长江,镇江的明军一哄而散,这二十个人一路直奔南京,城里的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归顺大清后大家继续花天酒地的生活,皆大欢喜。

不但是明朝官员投降清朝后,依旧能享受高官厚禄,就连造明朝反的农民军首领只要归降,清朝也给丰厚的待遇。李自成手下那帮大将后来很多人都选择了降清,官职待遇不变,甚至连晋王李定国的儿子李嗣兴也带着军队家属去昆明投降。还有更匪夷所思的,连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后来走投无路降清后,也封了个“义王”。为什么清朝要封这么个土匪头子为王,因为孙可望是南明永历政权军队里的重要人物,手里掌握大量情报信息,他对清朝有大用。孙可望在张献忠死后是大西军的领袖,后来接受招安加入南明永历政权,孙可望野心很大,一心想让永历朝廷封他为秦王。永历君臣严词拒绝,绝不可能。理由是秦王乃大明太祖朱元璋嫡次子秦王朱樉的爵位,藩王之首,你孙可望也不照照镜子,也配封秦王?

孙可望当时手里有兵,永历朝廷需要他保护,有点类似董卓与汉献帝的关系,孙可望仗着这一点非要封秦王,永历朝廷死也不给。

僵持了好久,最后孙可望的使节杨畏知(也是明朝旧臣)说秦王不行,至少也得封个郡王(二字王)吧。结果群臣还是反对,说孙可望乃贼寇出身,岂能封郡王。

最后永历朝廷商量了半天,决定封孙可望为景国公。结果永历朝廷下面的权臣为了拉拢孙可望对抗李自成的人马(也接受南明招安了),伪造诏书,给孙可望封了个“假秦王”,朝廷根本不知道。后来东窗事发,孙可望大怒,这事儿怎么办吧,我这秦王是非当不可,我已经接受“诏书”了,其他说法一概不认。

大臣们就讨论,有人建议封孙可望为徵江王,有人建议封平辽王,还有人说要不在秦王前面加个字,叫兴秦王、定秦王都行,反正就是不能叫秦王。

这件事僵持了好长时间,一直到后来清军逼近永历朝廷所在地,永历君臣面临灭顶之灾,孙可望第一时间带兵前来救驾,同时再次逼迫永历帝承认他的秦王爵位。

当时孙可望手握十万大军,还占据云南一省地盘,是永历朝廷最后的支持力量,要一个秦王不算过分吧。

然而在一些大臣反对下,迟迟没有办法落实。孙可望一怒之下,杀了这些反对的大臣,永历帝吓得赶紧下诏书承认了当初割据军阀擅自加封的“假秦王”。

孙可望这假秦王终于成了真秦王,可是这一波三折的过程,你说孙可望能高兴吗。

孙可望对永历朝廷的不满愤恨到了极点,后来在和李定国的争斗中失败,狼狈投降了清军。面对这条丧家之犬,也没带来多少兵马,清朝还是非常高兴,不等孙可望开口,就封他义王,年俸五千两,还是世袭罔替的。划重点,世袭罔替。就是说孙可望死后,这义王可以世代传下去,跟大清的铁帽子王一样。而且清朝绝不是糊弄人,玩一锤子买卖。这义王真就一直传下去了,孙可望死后,清廷追谥“恪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义王由他的儿子孙征淇继承,又传了两代。

一直到康熙十一年,朝廷才将义王降为慕义公,取消世袭罔替,改成了降爵制。等慕义公孙征灏(孙征淇弟弟)死后,再降为一等轻车都尉,由孙征灏之子孙宏相继承。你知道孙可望家族的爵位一直传到什么时候吗?一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距离明朝灭亡足足120多年,这一年朝廷才下诏取消了孙家的爵位,就是说这一代一等轻车都尉死后,就没有爵位了。

至此,孙可望家族才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享受了一百多年的荣华富贵。

你再看看明朝是如何对待孙可望的,人家手握十万大军,也表态要忠于明朝,何况你也确实需要人家的保护。结果呢想要一个不值钱的秦王封号,千辛万苦那么曲折,给一个秦王会掉几斤肉吗?

秦王真的含金量太高,孙可望不配吗?

未必吧,你看看老朱家的秦王家族都是什么吃相。再烂也是自家人,秦王随手给,你再好也是外人,想要秦王做梦呢。

反观清朝要什么就给什么,只要不是要皇位,都好说。孙可望这种人的义王都能传几代,爵位一直传了一百多年,你不能说清朝过河拆桥,言而无信吧,毕竟一百多年就是按契约70年也早到期了。

何况又不是针对你一个,清朝自己的皇室子弟除了几大铁帽子王外,其他人也一样是降爵的,跟孙可望家族同等待遇。正因此,历史学家顾城先生感叹道,从孙可望求封秦王这一段就能看出,南明为什么灭亡,清朝为什么能胜利了。在争取官心这件事上,清朝得了满分,而明朝很遗憾交了白卷。

  • 日本人的平均健康寿命:女性75.45岁,男性72.57岁
Copyright © 2088 橄榄球世界杯_1990世界杯阿根廷 - liuweiqing95511.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