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记忆丨老金华城里的婺剧制作技艺
随着昆剧的兴起,明代中叶苏州就有了专事制作剧装戏具的行业,后发展为包括戏衣、戏帽、戏靴以及刀枪、口面、绒球、排须、点翠等专业,
随着昆剧的兴起,明代中叶苏州就有了专事制作剧装戏具的行业,后发展为包括戏衣、戏帽、戏靴以及刀枪、口面、绒球、排须、点翠等专业,并有一批专门绘、绣戏衣图案的工人。
婺剧有400多年的历史。有婺剧的历史就有婺剧“行头”(包括戏服、盔头、鞋帽、刀枪、道具)的历史。太平天国以后,由于京剧的勃兴,苏州剧装戏具行销范围逐年扩展。原徽戏流行的浙赣皖地区也开始重视戏剧行头,尤其是婺剧的行头越来越被人们看重。
戏服是婺剧“行头”中极其重要的角色。传统婺剧戏服有软件与硬件之分。软件,通俗讲就是柔软丝绸和软缎服饰; 硬件,是用金线在软缎上盘绣、叠绣,再用麻布、图粗布上浆背衬制成,十分挺括坚硬,一件服装不用人穿能直竖挺拔于舞台上。硬件有十蟒十靠:黄蟒(龙袍)、黑、绿、红、白蟒等十种;红靠(铠甲),也称大靠,黄、绿、白、黑靠,女靠等十种。另有龙帔、龙统(龙套)等多种。软件有官衣,红、蓝、白、黑等十多种,客衣有红、黄、黑、绿、水红等十多种。色彩搭配鲜丽;用料、材质相当考究,做工十分精细。传统婺剧戏服的图案设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婺剧蟒袍的图案采用正龙,即胸口正中一团龙的图案,而京剧则采用盘龙的图案,即十条龙团团盘绕全身。两种剧种一看服饰就能清楚区别出来。老百姓对戏班子也是先评行头再评戏。过去乡间的“斗台”,百姓看的就是那个班子的“行头”漂亮,考究。
以前的戏班老板往往就是“行头”的拥有者,因为戏行里都清楚:不是先有戏本子再排戏,而是先要有行头然后才有戏。因此,行头在梨园圈里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据婺剧界的前辈们回忆,为了筹建浙江婺剧团,要上演一批新剧目,必须赶制几台新行头。而行头制作是项不同于一般手艺的技术活,不但要有竹、木、缝纫、刺绣等基本手艺,还得了解剧中人物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戏,尤其是要懂点舞台美术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文化生活的需求非常旺盛,原有的文化艺术事业建设明显落后社会需求。1956年,当时新成立的浙江婺剧团戏具制作人才奇缺,舞台美术组负责人阳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在傅作义部汽车连当过连长,人脉资源丰富,就委托他通过关系到香港电影制片厂和东阳木雕匠人中挖戏具制作工匠;同时通知金华、东阳、义乌、衢州等地的戏具艺人来当时长乐戏馆开会,一起讨论如何完成几台大戏的戏装、戏具制作事宜。根据当时的情况,急需先制作红、黄、白、黑四堂龙套装。为解决经费问题,筹建事宜交由金华工业局接管,演员周越桂哥哥派来当负责人,让舞美组谭云辉兼艺术指导。
新组建的戏具厂(当时称戏具工场)除了要赶制四堂龙套装外,为了满足正在排演的新戏《黄金印》《送米记》等大剧的需要,还有五靠十蟒的硬件和十多套各种颜色的宫服、客服等软装要制作,任务十分艰巨。剧团领导在政府的支持下,一方面召集民间的戏装工匠突击赶制,另一方面,由浙婺剧团阳朗等美工师傅为民间艺人办培训班,谭云辉等美工师讲授有关色彩和舞美知识,甚至连画龙袍图案都得手把手地教这些民间工匠们怎么画。这一次集结,聚集了当时金华戏装工匠中像于文刚、柳加福等一批优秀戏装工匠,这些工匠与随后加盟的徐裕国(现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戏装作传承人)、郑桂茶(现 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戏装制作传承人)等,构成了一支婺剧戏装(具)制作工匠的基本队伍。他们不但自己要担负重要戏具、绣件的设计、制作,还要指导20多个新手的具体操作。戏具制作是非常考究的活,诸如盔头制作,婺剧盔帽的制作是随着婺剧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婺剧的盔帽分为硬的和软的两大类,硬的叫盔头(硬盔),软的叫软巾。软巾采用软缎、粗布、夏布刮浆衬里、盘金叠绣而成,如八仙巾、公子巾、荷叶巾、方巾、员外巾、披巾、马夫巾、算命巾、罗帽、青毡、红帽等等。而盔头则是用手工毛边纸上浆,一层一层地粘上八至九层,烘干成厚纸板,按样裁剪、雕刻、用牛皮胶粘烫成型、沥以粉线,贴以金、银箔,点翠,再加上各色生丝绒球、泡珠、装饰美化,盔头内里用生土漆涂上数遍,使之不会受潮。盔头制作工艺十分讲究,要求坚硬牢固,轻便美观、形状各异的各种盔头,与戏装恰当搭配,对人物造型有画龙点睛之妙。制作面具与头壳,须先用泥将所需面具形状塑好、晾干,再在其上粘贴毛边纸、干后脱胎,然后进行缝合、描线、上漆。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要求,从设计,塑胎,然后用手工毛边纸一层层糊到规定尺寸,晾(烫)干、脱胎、着色、修型,任何一道都马虎不得;靴和帽同样要用纸板一层层按不同角色的要求,叠高压实,切型;胡须、女角的包头都有不同的要求。
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发生变化,传统婺剧面临着严峻挑战,演出团队大幅度减少,戏服及戏具业逐渐萎缩,婺剧传统戏服和戏具制作也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但是阳朗、谭云辉、柳加福、于文刚、徐裕国、郑桂茶等一批老艺人对传统婺剧戏服及戏具技艺的发展和传承所做的贡献不应忘记。
【后记】“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浙江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责任编辑:沈超
值班主编:杨振华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